圖文 林鑫佑/中興大學國政所碩士研究生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在地緣上除了北面喜馬拉雅山山脈外,國土的東西南三側都被印度洋所環繞,領海面積更是佔印度國土總面積的1/10,加上印度的海洋歷史起源甚早,因此說印度是一個海洋國家並不為過。美國海權思想家馬漢曾說過:「誰控制了印度洋,誰便控制了亞洲;這片海域是21世紀通往世界的關鍵,屆時世界的命運也將與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近年來各國對於能源與貿易的需求大幅提升,印度洋的安全也越來越受到國際重視,其中中國的崛起更為該區域的大國競爭增添了不少的變數。身為南亞-印度洋區域大國的印度將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崛起的中國,而周遭的鄰國又該如何看待這場海上大博奕?
國立中興大學當代南亞與中東戰略研究中心於今年11月20日舉辦「中印競爭與印度洋區域安全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印度、新加坡、澳洲、日本、斯里蘭卡及臺灣等地的學者專家來探討並分析印度洋現狀與區域安全的相關議題。
【中國崛起,印度的回應】
首先發表的是來自尼赫魯大學南亞研究中心的P.Sahadevan教授,以中國崛起的議題作為主軸,探討中國崛起的外交策略與印度的回應。Sahadevan認為中國的崛起已經衝撞到既定的大國利益,不僅如此,中國更試圖壓制鄰近新興強權的發展,並積極地運用了許多外交策略來鞏固自身的權力。
在諸多策略中,中國把印度洋視為重點的戰略發展區域,積極投資區域內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認為中國可以平衡印度的力量,甚至願意成為中國的附庸,接受中國的援助來突破發展的困境。除了固有的盟友巴基斯坦外,中國與斯里蘭卡的關係也急遽升溫,其他潛在的盟友如孟加拉、尼泊爾、馬爾地夫也都慢慢向中國靠攏。
面對中國在世界各地與印度洋區域的布局,Sahadevan認為印度面臨一個自我形象的問題,印度本身並不希望自己被視為是美國的追隨者,這使得印度面臨中國問題時格外的小心。他認為過去印度在團結進步聯盟(UPA)執政時期對中國崛起的回應並不積極,也不夠明確,以2006年辛格總理接受訪談的內容為例[1],當時辛格被問到有關中國崛起與中印競爭的問題時,辛格多次否認印度正在與中國角逐大國地位,同時還強調中印合作才能利益極大化。
【印日關係的新展望】
第二位發表的是來自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所的益尾知佐子(Chisako Masuo)教授,主題在探討日本在中國崛起後對東、南海政策所產生的焦慮,以及日本在印度洋區域與各國的合作新關係。由於日本在2012年宣布釣魚台群島(日本稱為尖閣諸島)國有化,中國為此提出異議,導致東海領土、東海等議題再次受到關注,而中日間的情緒氛圍也顯得比以往來得焦躁不安。
即便中日兩國在1996年加入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但釣魚台主權的疑義並未因此迎刃而解。儘管日本多次嘗試與中國談判關於專屬經濟區的劃界問題,卻每每受到北京回絕或是以歷史因素要求日本讓步,甚至獨斷的展開單方面的行動,如自行圈劃東海防空識別區,為此二次組閣的安倍開始尋求周邊大洋國家的合作,試圖建立廣大的海洋網絡,其中印度洋與印度便是日本所欲發展的重點。
日本與印度的關係緊密始於2005年小泉首相訪問印度,此後元首每年固定互訪成為了重要的外交儀式,強化印-日戰略夥伴關係。加上安倍上任後日本安保議題多次被討論,2013年提出積極的和平主義,其中鞏固與印度-太平洋國家的關係更是日本當前重要的戰略目標。在政府高層訪問上,安倍先後訪問了東南亞三國(越、泰、印),受邀印度2014年共和國日閱兵、以及訪問了斯里蘭卡與孟加拉等國。另一方面,日本所提供的政府開發援助政策(ODA)也逐漸南移,2014年印度取代中國成為日本ODA的最大接受國,可以看出日本對印度及周邊國家的關係逐漸緊密,更試圖透過這些外交網路來平衡中國崛起後對區域上的影響力。
【中國在印度洋的目的與區域小國的契機】
斯里蘭卡薩那撒大學管理與金融學系的教授Sumanasiri Liyanage提出不同的觀點。當前的中國被許多國家視為新興帝國的產生,此外珍珠鍊戰略的概念被提出後,出現許多相信中國在印度洋戰略目標是與印度抗爭的言論,但對於這樣的觀點Sumanasiri表示質疑,認為中國的行為是經濟性的,並且有益於帶動周邊小國的發展。
過去幾年中國對外貿規模逐年擴大,加上中國政府大力推行「走出去戰略」,鼓勵對海外市場的投資,種種行為都對國際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印度洋區域的投資逐漸增加,這些受惠於中國經濟崛起的國家皆為印度洋中的中小型國家,如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巴基斯坦等。
珍珠鍊戰略由美國國防承包商博思艾倫諮詢公司於2009年提出,指中國在印度洋周邊中小型港口國家的投資,這些國家包含上述的印度洋沿海國,這樣的投資可望轉變成建設中國境外軍事港口的投資工程,因此部分學者認為這是中國試圖在印度洋區域建立霸權的象徵。不過Sumanasiri指出這樣的觀點不明確,首先這些被當作是珍珠鍊戰略的港口僅有孟加拉吉大港具備建設軍事港口的設施;其次解放軍海軍的行動純粹是依照保護商業的邏輯在行動,中國目前處於經濟擴張的狀態,而商業行為往往能牽動軍事與政治的決策;最後,這樣的投資對這些中小型國家而言正好是國家發展的新機會。
【專題演講:中國海上絲路與美國印度—太平洋戰略:印度在印度洋的回應】
中午時間的專題演講是由印度和平與衝突研究所所長D. Suba Chandran主講,為大家分析有關印度洋區域美、中、印三方的大博奕,這場印度洋的大博奕主要分成三部曲:中國經濟崛起與海上絲路、美國於亞洲的再平衡政策、印度的回應與抉擇。隨著中國快速崛起,中國正積極推動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尋求印度洋區域的跨國合作,除了開闢新的貿易市場,降低中國對歐洲航運路線的依賴,同時減少讓中國航運暴露在美國海軍巡邏航道上。
中國的崛起與戰略的轉變也引起美國的注意,為避免中國壟斷亞洲經濟以及順勢成為威脅美國霸國的強權,美國必須在亞洲有所作為,以表示自己在亞洲上有影響力,要中國考慮行動後果。為此提出亞洲再平衡政策,印度作為區域中的大國,加上又是印度洋區域中的主要國家,因此美國也刻意拉攏印度作於在區域上合作的對象。
在印度方面,同時面對中國與美國的兩難。前者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可忽視,但由於過去歷史因素以及中國刻意拉攏周邊小國,似乎有平衡印度區域權力的較勁意味。而後者在國際社會的地位相當重要,如果與其結盟或許可以平衡中國勢力,同時又可以從中獲取資源。為此Suba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莫迪政府對外有什麼結盟舉動,都很容易被中國視為是為賭中國的行為,因此印度暫時維持現狀,保持自我發展的步伐才是上策。
【印度與中國南海】
南海的主權糾紛是亞太地區最難解的區域衝突,而這裡的衝突涵蓋的國家廣泛,包含台灣、中國、東南亞各國等,並且有升溫的趨勢。對印度而言正在尋求一個強大的海上外交關係,90年代提出的東望政策正是把這些南海的沿岸國家當作是發展的重點。來自國立新加坡大學南亞研究中心的印度籍教授Rajeev Ranjan Chaturvedy便以此為背景討論印度在南海區域的戰略考量與可能作為。
南海是印度海洋利益與戰略的核心之一,這裡是印度洋連接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也是通往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必經之路,印度在亞太地區的貿易有一半以上必須通過南海,為此印度在追求東望政策時勢必也追求與區域國家的穩定發展,方能創造有利於印度的貿易環境。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也加深了對中東原油資源的依賴,中國在區域上如果有任何試圖改變現狀的舉動也會引起印度的關切。
為了因應這樣的局勢,鞏固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外,也擔憂中國在南海的舉動,印度必須加強自身的經濟以及軍事。經濟有助於與東南亞國家發展經貿關係,使區域國家依賴印度而不在是中國。軍事,尤其是海上能力,則可以使區域國家了解到印度是個可靠的戰略夥伴。
【中印在印度洋合作的前景】
幾千年來,印度洋上的權力不斷的更替。起先印度洋並不存在所位的航道專屬概念,在歐洲勢力的進入,印度洋航線程為了世界貿易的主要航道。印度獨立後印度洋也受到各國的覬覦,主宰印度洋航道與利益的行為者則是美蘇的力量。印度尼赫魯大學印度-太平洋區域研究中心的GVC Naidu教授認為中國崛起後更成為了一股住入印度洋的新勢力,中東與非洲的自然資源對中國經濟的崛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有人認為中國在印度洋成為一個軍事要角只是時間的問題。有鑑於此,另一方面亦有人抱持著不同的觀點冷靜的看待。
儘管中國目前正積極的投資印度洋沿岸國家,但是這樣的投資在未來是否能夠轉變成軍事用途的設施仍需要觀察跟討論,同時中國也否認其軍事意圖。由於尚未能夠斷言中國在印度洋區域的意圖,因此印度政府也順其自然的發展,同時密切的監視中國的一舉一動,而在這樣的情勢下,中國與印度間並非無法合作,因此Naidu提出了中印在印度洋合作的可行性。
比起當前的國家安全,非傳統安全領域更值得受到關注,對中國而言,現階段的海洋貿易安全仍須依賴印度在區域的影響力,其中印度洋區域-阿拉伯海-打擊海盜的行動更是世界各國正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中國與印度將可以從中獲取合作的經驗,降低彼此的疑慮,另外北京方面在2012年的海洋安全對話中表示願意分享有觀海底資源開發的技術。
【新興的中美印三角關係】
印度洋區域霸權、中國崛起以及美國重返亞洲,三者的關係儼然在國際社會形成了一股或較勁或合作的勢力。澳洲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學系的袁勁東教授以戰略三角的理論模型探討三者關係的演變,同時美國的因素如何影響亞洲兩股主要強權的策略運作。
首先中印的關係從中國建制後,與印度的關係起起落落,先是萬隆會議與五點和平宣言的蜜月期,緊接著在50年代的西藏議題與60年代的邊境戰爭使得兩國的關係迅速降到冰點。至今兩國仍處於時而競爭,時而合作的關係狀態。另一方面兩國高層與軍事互訪、貿易的增加、定期的會議磋商也使得雙方關係更加的緊密。
而在雙方的互動中,美國的態度同時也扮演重要的地位,三者間的關係更交會於印度洋區域。印度為印度洋區域內主要的國家,而中國也積極的發展與印度洋周邊國家的關係。即便中印兩國在印度洋都有重要的影響力,但這都未能超越美國的軍事與權力在該區域的投射,美國海軍在印度洋仍然凌駕於兩者之上。因此袁勁東教授認為這樣的三角關係,使得印度洋的緊張或衝突是可以避免的。
【後記】
從會議中可以發現印度洋的競合是一場新興的大國博奕,但在這場博奕中卻同時牽扯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因素,本文針對了各教授的發言做出簡單的整理,並列舉了一些結論作為研討會後的註解。
1. 中國現階段在印度洋展現出自己的實力與布局,然而對於這樣的布局是否帶有軍事意味仍然未有定論。對中國而言這樣的布局是出自經濟的考量。在印度方面,學界也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但撇開未知軍事的布局,中國顯然已經開始經營與印度洋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這點是印度必須面對的事實,為此印度意應該與周邊國家積極的發展外交或戰略關係。
2. 饒富趣味的是中國積極的與印度洋的中小型國家發展外交關係,投資建設,被認為是在「圍堵」印度。印度則把重心放在與東南亞及東亞國家上,過去提出的東望政策政在這幾年逐漸成為行東政策(Act East),而與日本的關係也更加的鞏固,除了高層的政治互訪外,也定期舉行軍事的演習。而這樣的發展似乎也存在著「包圍」中國的態勢。
3. 關於印度洋的權力競爭則存在著兩股大小的力量。大力量是來自美國的影響力,雖然美國是區域外的行為者,但在印度洋區域仍存在軍力的優勢,像英國租借的迪戈加西亞群島更是美國海空軍的軍事重地,而近年來提出的重返亞洲政策,更把印度洋列為重點區域,彷彿是在像中印兩國宣告一般。小力量則來自印度洋周邊的國家,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非洲東岸、或是散落的島嶼國家,儘管這些國家各體權力不大,但一旦受到大國的拉攏,仍可望展現出不同凡響的影響力,而這點更是印度須要注意的。畢竟這些小力量是印度洋區域的國家,而這場博奕的主要地點是在印度洋,而非南海與東海。
[1] 印度總理辛格於2006年曾接受美國知名電視主持人查理.羅斯的訪談,而這是查理問到關於中國崛起時,辛格所做出的回應。訪談內容可參考 http://www.cfr.org/india/charlie-rose-interviews-indian-pm-manmohan-singh/p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