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印度如何看新南向政策

Topic: New Southbound Policy: Views from India

主持人:陳牧民 興大國際政治所所長/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Chair,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Director, Center for Studies on South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NCHU

與會者/Speakers:

  1. 拉赫曼/印度國立理工學院人文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Mirza Zulfiqur Rahman / PhD Candidate of the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
  2. 沙海麗/印度國立伊斯蘭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助理教授
    Saheli Chattaraj / Assistant Professor,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Jamia Millia Islamia, India
  3. 辛柏山/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院副研究員
    Prashant Kumar Singh / Associate Fellow,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India
  4. 李思嫺/雲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Szu-Hsien Lee /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日期:2016/11/15(二) 15:00-17:00

Date: 15:00-17:00, Tuesday, November 15, 2016

地點:中興大學社管大樓430研討室

Venue: Seminar Room 430, Soci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Building, NCHU

活動紀錄:

作者:李思嫻 博士

一、會議主旨:

新南向政策主要涵括東南亞和南亞兩個地區,台灣社會普遍對印度缺乏系統性理解,本次會議主要目的在於,經由與印度學者的對話,經由印度觀點解析台印關係與新南向政策,全面探討新南向政策如何針對印度,與會印度學者提供政府適當的政策建議,加強與印度促進關係的更多策略和適當的建議。

二、綜合提問與交流

(一)主持人陳牧民教授提問:以推動觀光為例,平均而言,這些年只有30000印度人訪問台灣,然而每年卻有高達100萬印度人赴新加坡旅遊,臺灣視這些去新加坡購物和度假的印度人為高消費族群,整體而言,臺灣比新加坡更大更安全,思索如何吸引這些富有印度人來台觀光。關於這點,臺灣可以如何進行?

沙海麗教授回應:簽證問題是其一;航線問題是其二。觀光客人數和簽證易取得與否為正相關;相較於臺灣,印度人前往泰國和新加坡更加方便,無需處理繁複的簽證問題;另一方面,目前臺灣與印度直航班機不足,舉例而言,中華航空每週只有3班航班直飛新德里,導致便利性不夠。米爾扎博士候選人指出,觀光產業推動是互惠的,臺灣在促進台印交流方面,力道仍顯不足。

(二)交流不足是否導因宣傳不夠?何種方式能更有效讓印度了解台灣?

與會印度學者一致指出,印度人民絕對有興趣來到台灣,語言並不構成雙方交往的阻礙,印度人同樣會前往中國旅遊,抑或至廣州、昆明辦商展搭配旅遊的方式。另一種則是宗教方面的旅遊,參觀寺廟等,印度人即使許多不是佛教徒,但若宣傳得當仍然有興趣來台旅行,特別是印度社會與宗教也曾受佛教影響,也有設立納蘭陀大學,顯示與佛教有特殊連結,所以也會到東南亞國家進行佛教之旅,臺灣應更重視這點,相較之下中國在這方面積極許多。另一方面,台灣學生多不願意赴印度學習深造,原因多是認為印度不夠安全,台灣有美好風光與成熟完備的市場,對外國旅客也相當友善和歡迎,此種偏見導因於台灣媒體對印度報導的偏頗之處。

(三)無論印度人或台灣學者談論雙邊關係,彼此都樂觀認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然而,若詢問在印度的台灣商人卻有不同的答案,舉例而言,台灣外貿協會在印度設有分部,每年邀請台灣商人到印度參與商業貿易展,這些商業主管多數亦曾到印度旅行,但台灣整體在印度的投資仍然低,換言之,為什麼商人看到印度市場的潛力,但很少有人願意投資? 外貿協會試圖讓台灣人看到印度市場的潛力,其政策存在哪些缺失?針對不足之處,可否提供台灣更具體的戰略和建言?

與會印度學者認為,商業投資屬於私部門範圍,台印發展受制於「印象問題」(perception problem),政府沒有盡到協助台灣民眾瞭解印度的作用,每一個國家在印度皆面臨同樣的投資環境,台灣政府應多借鏡富士康的成功經驗。

沙海麗教授特別指出,如今印度是世界上最吸引外來投資的目的地,許多國家都想進入印度市場,所有國家如法國、德國或中國都做得很好,認為台灣媒體必須創造成功的故事,媒體工作很重要,卻長期告訴台灣人民印度是不安全的印象,若欲進入印度市場,必須改變心態以及調適市場規則來創造契機。

(四)哪些國家在印度發展最為成功?

普遍而言,韓國是最成功的。台灣需要找到適當的政策,而不僅僅是複制其他國家的商業發展戰略。韓國企業進入印度市場時間早,成功關鍵在於韓國企業文化調適能力強,韓國從不抱怨印度官僚機構。就印度角度而言,在1980-1990年代之間,台灣重點在中國投資發展,因此錯失進入印度的先機,特別是當台灣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時,享有某種程度的特權待遇;但是在印度民主政體之下,特殊待遇在印度是較難行的通的。

(五)台灣具備哪些有潛力的行業可以進入印度?

關於農業技術與現代化、食品保存和生產、機械化與基礎設施建造,都是能夠與現行莫迪總理「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相配合的,亦能夠提升印度數位化程度,以及數位治理,使政府更加透明。米爾扎博士候選人提到,側重於商務和旅遊兩方面,最能促進人們理解以及相互聯繫。台灣和印度人彼此不夠熟悉,透過旅遊或商務旅遊是好的,商業旅遊或者舉辦商展是更好的方式與可能性,在制訂上應設立短期目標、中期目標與長期差異,5年的計劃是不夠的,台灣政府應專注於特定的行業。

(六)人們今天更關心糧食安全,台印有機農業是否有發展前景?

農業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培育重點之一,因此對有機食品的需求逐漸升高,以新德里為例,每家超市都陳列有機產品部分,現代印度人亦流行自行種植植物。目前外國公司可以投資印度有機農業部門,也是一個新興產業,中國有機農產企業對印度很感興趣,另一方面,印度因為與韓國和日本簽訂FTA,在貿易相關領域的推動會比台灣來的順利與流暢,整體而言,綠色技術的輸出是台灣可以嘗試的部分。

(七)更具體而言,哪一項產業是台印合作的利基?

固體廢物回收資源是印度目前的需求,因為印度對能源的需求相當龐大,需要找到哪種能源是乾淨,並且減少對環境的傷害。台灣內部關於資源回收相當成功,印度視回收機制是創造能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導因關稅障礙,進口技術對印度太過昂貴,所以台灣能嘗試進口部分技術和技能勞動者進入印度。辛柏山教授指出,台灣對於軟實力的推廣應更明確,目前印度有許多產品是台灣製造的,例如台灣可以創建資料庫,擴大對印度學術單位的理解,台灣不能自我設限。以台灣和印度官方建立「印度人力資源數據庫」(human resources database),創建商業交流渠道等,更重要的是,台灣在印度應有正式的宣傳廣告。

(八)陳牧民教授進一步提到,每年台灣政府邀請一些印度高階政府官員到台灣,每年贊助20個印度學者來台灣,加上年輕政治菁英學者,約60個印度人,該合作項目進行約10年,但為何效果不如預期顯著?

印度學者認為,網絡不夠強大是主要因素。沙海麗教授指出,印度人口數量龐大,僅僅60人是非常不足的,進行商會合作,建立印度企業領袖資料庫對於相互交流是很重要的,並能促進雙邊網絡作為長期目標。

(九)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搜尋印度商業領袖?

印度商會或者維基資料庫都是相當好入門的,米爾扎認為台灣在這項政策中是必須更具想像力,台灣的公共外交或企業不應局限於德里,他們眼光必須放大到其他地區,應更具備智慧與能動性,以突破外交問題的限制,透過外貿協會,台灣可以選擇更具創新性,發揮許多活動和想像力,例如借鏡新加坡方式,邀請印度學者來台灣大學院校,進行長期研究以向國家提出具體建言。

(十)李思嫺博士提問:「一個中國」原則對於印度而言,是否仍是台印關係的關鍵因素?若是,臺灣應如何操作「新南向政策」?再者,「新南向政策」如何與莫迪總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相呼應?

辛柏山教授回應:國際政治現實中,台灣並未出現在印度現行「東向政策」的交往對象中,過去歷史中,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領導者,同情社會主義世界,中華民國作為美國盟友;隨著中美和解,中華民國(台灣)走向國際孤立,以及中國崛起的效應,無法否認目前與中國的關係是印度的優先事項。不過自2000以來對於台印建立非正式關係提供了樂觀的環境,蔡英文政府上台後,目前是一種發展信心以及雙方皆感知到新視野的狀態,例如2016年簽訂了「航空貨運服務協定」(Air Services Agreement),以及「關於農業部門合作備忘錄」;貿易與投資方面,至2016年的統計,台灣在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已達到1.1760億美元,目前約80家企業,如中國鋼鐵公司和大陸工程公司。產業分佈於服務業(14.38%)、IT產業(14.36%),建築基礎設施產業(12.02%)和電信(7.90%)。

針對莫迪總理與蔡英文政府下的台印關係展望,雙方長期的現實是關係進展緩慢,缺乏遠見,印度也需要反思與台灣新的發展方法;台灣必須對其關係有一個更清楚的期望。整體而言,莫迪總理的Make-in-India和蔡總統的新南向政策可以證明印度與台灣關係的改變。「Make-in-India」靈感來自韓國、中國和台灣的發展經驗,台灣在IT產業方面是印度的領先合作夥伴,例如:2015年3月,印度電子和半導體協會與其台灣同行簽署了諒解備忘錄、2015年台灣富士康在印度投資超過50億美元,並且宣佈到2020年建立12家新工廠,僱傭100萬印度工人。莫迪總理推行的印度製造、數位印度、智慧城市等,以及綠色能源是台灣工業的專長。

「一個中國」政策曾造成台灣投資者猶豫,莫迪總理為台灣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這將有助於推動台灣印度多元化的經濟關係,台灣投資可能證明對印度有利,如同1980-90年代台灣對中國的投資一樣,經過20年非正式外交關係,台印需要對雙邊關係的未來有新的思考,莫迪以經濟為重點的外交政策,和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的融合可以做為新關係的基礎。

沙海麗教授回應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亞太地緣政治的轉變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大戰略,日本加強了官方發展援助(ODA),美國「重返亞洲」計劃,同時還有TPP、RCEP的進行,呈現地緣政治和經濟重組,凸顯區域外交的重要性,目前國際形勢下,所有國家都意識到鄰國合作關係利於互利。

21世紀也被稱為亞洲世紀,其思想植根於相信亞洲將成為本世紀全球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台灣在這個時候制定新南向政策的時機非常合適。如同蔡英文總統所言,新南向政策的動機在於台灣需要重新定義其在亞洲發展中的作用,而整個世界正在經歷重新平衡。在1980年代,台灣公司在中國大量投資;199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也通過投資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菲律賓、越南,以及馬來西亞和泰國,強烈推行走出去的戰略。這也有助於台灣重塑這些國家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和政治關係,產生重大的區域和全球結果,促進了比較經濟優勢。台灣政府積極推展新南向政策,並通過增加雙邊貿易、投資、文化、人才和經濟交流與東協成員國進一步促進全面夥伴關係。

因此在這個時候,台灣新南向政策有可能進一步加速台灣與東協國家之間的商業聯繫,是台灣經貿發展的主要戰略之一,也將重新定義台灣在亞洲發展框架中的作用。根據新南向政策的指導方針和目標,經貿關係、科技交流、文化交流以及資源共享是合作的主要關鍵領域。新政策的目的是建立相互信任,為所有人創造雙贏局面,推動在投資,旅遊,文化等領域的雙向交流,並旨在培養更多的人才和知識基礎,用於有效實施新南向政策所需的技能發展。

新南向政策旨在實現中期和長期目標,倡導創新、共享發展和服務提供者, 將為台灣提供一個平台,發揮軟實力和旅遊業,進一步擴大與南亞的聯,根據新南向政策的指導方針,台灣不會將經貿合作局限於公共部門,而是要善用私營企業。

2.台灣可以著力之處

隨著印度總理的「印度製造」的願景,和在印度創造100個智能城市的願景,對這些智能城市項目的投資是主要之一。印度的100個智能城市將需要超過1500億美元的投資,作為邁向印度智慧城市項目的第一步,政府已經撥款4880億盧比用於升級500個現有的印度城市。但隨著印度智能城市項目的啟動,這些項目的發展也面臨著重大挑戰之一,需要建立一個機制,以確保充足的供水,電力供應,衛生設施,包括固體廢物管理,高效的公共交通,住房設施,強大的IT連接,數位化,公民的安全和保障,健康和教育設施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可以幫助印度為其智慧城市項目投資。台灣在城市發展項目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因此也可以帶來城市建設的經驗,幫助印度建設智慧城市項目。印度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因此,台灣要有信心透過投資印度的城市化項目獲得積極的回報。建立台灣與印度之間,基於城市的溝通渠道是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核心任務之一,台灣還希望透過新南方政策解決在國際社會中邊緣化的困境,並創造機會加強與鄰國的合作。因此,印度和台灣之間的城市級合作可以幫助印度和台灣創造雙贏局面。

台灣教育部於2016年8月25日宣布,台灣將大幅增加獎學金機會,吸引更多來自東南亞和印度的學生參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這也將提供來自印度的學生來台灣接受高等教育。在印度的大學年齡人口中,只有12-15%的人能夠獲得大學高等教育。因此,印度學生可以從這些獎學金中受益,台灣也可以透過這些在台灣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發展外國人才的資源基礎,這些學生未來也可以促進台灣與各自國家的相關項目和方案。雖然目前新南向政策看起來相當廣泛,但是如果在雙方特別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參與下,被有計劃地採納和執行,可以為印度和台灣帶來積極的結果。

img_1017

照片人物由左至由分別為:辛柏山(Prashant Kumar Singh)、陳牧民、李思嫻、莎海莉(Saheli Chattaraj )、拉赫曼(Mirza Zulfiqur Rahman)

img_1016

照片人物:莎海莉(Saheli Chattaraj )

img_1013

照片人物:辛柏山(Prashant Kumar Singh)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