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題:探討台灣與尼泊爾合作之機遇
Topic: Seminar on Explor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Taiwan-Nepal Cooperation
主持人:陳牧民 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 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Chair: Dr. Mumin Chen/Director, Center for Studies on South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NCHU
主 講 者:
- Lekhnath Kafle 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學系助理教授 /尼泊爾農林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尼泊爾農林大學農業系特聘教授
Speaker:Dr. Lekhnath Kafle/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wan./Adjunct Professor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Chitwan, Nepal/Joint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griculture Faculty,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Nepal - Rupak Khatri-Chhetri /尼泊爾喜瑪拉雅永續農業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校友
Rupak Khatri-Chhetri/Director, Himalaya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Farm and Research Center, Kathmandu, Nepal/Alumnae of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Medicine,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ngtung, Taiwan - Anil Chandra Neupane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學系博士生/ CARE-Nepal計畫總負責人
Anil Chandra Neupane/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wan/ Project director of CARE-Nepal, Kathmandu, Nepal - 楊正澤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尼泊爾農林大學昆蟲學系訪問教授
Dr. Jeng-Tze Yang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wan/Visiting Professor of Entomology,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Nepal - Mr. Nabin K. Adhikari /旅台尼泊爾人士,公平貿易商店負責人
會議記錄:
陳牧民:新南向政策主要涵括東南亞和南亞兩個地區。本次會議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新南向政策下台灣如何與尼泊爾發展合作與交流。台灣以優越農業技術名聞遐邇,因此透過在台灣長期從事農業研究的尼泊爾籍學者以及駐台從事貿易的尼泊爾籍商人與會討論,促進台尼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台灣與尼泊爾農業現況與前景,以及目前台尼之間交往的限制與阻礙,並形成相關政策建議使發展台尼合作成為可能。
一、尼泊爾農業發展情況
Anil Chandra Neupane:農業生產佔尼泊爾總GDP 33.1%。其中49%為穀物生產。為了刺激農業發展與減少貧困,尼泊爾政府在1995-2015年間規劃了長達20年的農業前景計畫。但由於2012年時的衝突,導致政治不穩定、公私企業投資降低。僅管如此,乳製加工、禽類、茶葉等產業表現仍然亮眼。尼泊爾政府提出之「農業前景計畫」是一個戰略性計畫,原先的預期為能夠改善農產治理、提高生產力、商業化以及提高競爭力,實施後的結果也令人滿意。這個計畫著重的產業為乳製品、扁豆、玉米、茶葉和蔬菜。2015年的4月以及5月,大地震襲擊了尼泊爾,農業損失達2860萬美元。災後重建的部分尼泊爾政府竹種恢復農業、畜牧業、灌溉部份,特別是關於一些基礎設施和網路的恢復與重建。農業加工廠和建立農業工業園區是發展戰略的關鍵以及優先事項,再恢復以及發展戰略中強調的這些領域將是未來台灣與尼泊爾可合作及投資的領域,以支持尼泊爾的農業發展。
二、台灣農業對尼泊爾的啟示
Rupak Khatri-Chhetri:台灣農業由於有效的農業管理、健全的政策、創新的試驗研究以及強大的組織網路和勤勞農民的綜合應用及推廣,已經顯示出穩定成長。台灣已成功地由傳統農業轉型為現代農業。對於現代技術良好的掌握是成功的關鍵。例如可以通過生物技術改善動植物以解決問題,進而提升產量。近年來,使用生物技術組織培養和基改物種的大規模培養技術已經成為植物幼苗工業中的主流。台灣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也大大受益於胚質保存和人工植入技術、遺傳轉化和克隆技術、分子選擇和育種技術、疾病診斷和添加劑測試技術、開發生物添加劑技術及其副產品等。生物技術還通過使用遺傳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等方法廣泛應用於食品工業,以提高食品質量,增加生產並降低成本。此外,從食品中提取促進健康的功能性物質也是台灣的成功產業。從農場到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也得到高度成功。其他相關行業如農業旅遊在台灣正在普及,通過整合當地特色產品,文化節日和自然風景,在農業和漁村建立休閒農場,發展觀光產業。除此之外,像是魚菜共生這種生態工法,也是尼泊爾農業可以學習的地方。
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尼泊爾可以從台灣的升級農業產業的成功中學到很多。台灣和尼泊爾在農業發展方面有很大的合作潛力。這種合作可以促進研究規劃,實施和監測,組織會議和開展培訓計劃。通過使用生物技術改善植物和動物疾病的診斷和管理、疫苗、食品加工等的發展,潛在的合作領域可以跨越各個農業部門。增加的市場潛力農業產品很高,但是有很多挑戰來實現這一目標。通過定期交流,尼泊爾可以受益於台灣在農業發展方面的專門知識以改善其經濟
三、台灣和尼泊爾合作的機會
Lekhnath Kafle:台灣及尼泊爾的合作應該要著重在人與人的交流。例如前陣子地震時台灣的慈濟、聯新醫療集團都給予了尼泊爾人民很大的幫助。若以人為本的交流為前提,教育就會是個很大的契機。尤其台灣其實有很大的潛力成為一個國際教育的搖籃,師資、學校數量、社會風氣、人民的友善等,可是為什麼現在卻看不到這樣的榮景?主要受限於留學生申辦簽證困難、受限身分無法擔任臨時工作、畢業之後在台灣沒有未來。台灣應該積改變這些限制,因為尼泊爾每年都向外輸送許多的年輕人力,近年來尼泊爾人往國外工作的成長越來越明顯,現今大約有4百萬名尼泊爾人在國外工作。除了人力資源的合作,在觀光業上也可著墨。兩國之間在旅遊業上的往來太少了。一方面是雙方政府在推銷上的不足,一方面是尼泊爾當地也缺乏相應的基礎設施,例如旅館、道路、機場、訓練有素的人員…等等。這些都是未來可以合作的契機。
目前雙方合作的潛在風險,除了對於彼此的了解不夠之外,還受到一中政策的影響,以致雙方政府沒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絡管道。但台灣與尼泊爾在未來的合作的確有很多讓人樂觀的地方,像是同屬亞洲文化、尼泊爾的豐富人力資源、留學生可以促進台灣發展、尼泊爾擁有多方面的產業等待台灣開發等,但必須先解決一些基本問題,才有更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Nabin K. Adhikari:台灣跟尼泊爾在四個領域可以進行合作,分別為教育、農業、水力發電與觀光,但由於簽證困難,且台尼之間無官方間的聯繫管道,使的尼泊爾缺乏對台灣的瞭解與認識,這是推行觀光與教育的困難之處,因此,建立雙方在教育學術上、觀光發展上的合作橋樑為發展合作的重要基礎。
四、台灣與尼泊爾學術交流可能性
楊正澤:在尼泊爾擔任訪問學者的期間,對於台尼間發展教育的機會與限制感觸良多。台尼間學生交流與學者互訪的最大阻礙在於簽證困難,但是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可能會解決此種困境,為台尼交流開拓更多空間。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因此,台灣應透過與他國建立多邊合作平台以積極加入國際社群。因此,在台尼之間應以建立學術交流以及人力資源培訓網絡為目標。並配合農業與工業發展,透過設立分公司與訓練中心的配套方式,也等同提供當地基礎設施發展。
五、綜合提問與總結
問題一:關於「一個中國政策」對發展台尼關係的限制?
Anil Chandra Neupane:雖然尼泊爾與中國關係密切,但對台灣有所瞭解的尼泊爾人認為台灣是的獨立的國家,因此發展台尼關係空間很大,目前台灣政府應當要將如何運用外交工具作為發展基礎為要務。例如台灣在尼泊爾缺乏官方組織,可以以蒙古為模範,在台尼間建立對話機構。此外,國合會與非政府組織CARE Nepal執行的共同計劃也可以作為台尼交往的主軸,在尼泊爾建立國合會辦公室是可行的方式。
問題二:如何促進尼泊爾學生來台求學的誘因?
Lekhnath Kafle:公共衛生、人力資源培訓、IT產業、綠能科技與農業等相關學門都是值得長期投資的領域,可以提供尼泊爾學生有印度之外的選擇,因為台灣的環境更好又安全,學術資源與師資都很優秀,產業結構也很完整。只要雙方政府都願意推動,會有不錯的成效。特別是在農業與生物科技上,如透過生態工法促進作物多樣性、或是基改食物能幫助解決糧食壓力與安全的問題。可以透過與亞洲生產力組織合作發展共同培訓計畫,解決農產業人力資源的困境。
陳牧民:台灣對尼泊爾學生也是有吸引力的,台灣政府應該改變思維,不要認為南亞籍學生未必會留在台灣而不願促進雙方學生與學者交流。事實上,這些學人回國後能將在台灣學到的知識與技術使他們的國家更好,這也是促進台灣與南亞國家交流的良方。
活動照片:
照片1:Lekhnath Kafle教授的簡報
照片2:陳牧民教授發言。照片人物由左至右分別為:陳牧民、楊正澤、Lekhnath Kafle 、Rupak Khatri-Chhetri、Anil Chandra Neupane 、 Nabin K. Adhikari
活動照片:老師們結束合照。照片人物由左至右:陳牧民、Lekhnath Kafle 、Rupak Khatri-Chhetri、Anil Chandra Neupane 、 Nabin K. Adhikari 、楊正澤